( last updated : June 22, 2020 )
腳踝扭傷
拗柴
踝關節
疼痛
腫脹
扭傷
足痛
運動創傷
人類足踝部位由28塊骨頭構成,具有55個關節由42條肌肉,。
足骨26塊: 跗骨(tarsal bones) 7塊、蹠骨(metatarsal bones)5塊、趾骨(phalanges of toes)14塊.
足踝骨骼系統:脛骨tibia、腓骨fibula、距骨talus、跟骨calcaneus 、舟狀骨naviculars、 楔狀骨cuneiforms、蹠骨metatarsals、趾骨phalanges
踝關節(ankle joint):由脛骨、腓骨下端的關節面與距骨滑車構成,故又名距骨小腿關節
1.內縱足弓(Medial longitudinal arch)
2.外縱足弓(Lateral longitudinal arch)
3.橫足弓(Transverse arch)
踝關節、內外側都有韌帶包覆連結,以維持穩定,內側由三角韌帶構成,形成比較粗厚的韌帶,外側則由三條韌帶構成,分別是前距腓骨韌帶、跟腓骨韌帶與後距腓骨韌帶。
因為外側韌帶相對於內側韌帶來說,沒有那麼強壯,所以當腳掌向下而踝內翻時,就容易傷到踝外側韌帶,造成韌帶的拉扯斷裂,而依受傷的容易程度區分以前距腓韌帶最常受到傷害,其次是跟腓骨韌帶,一般來說,後距腓骨韌帶很少因踝單純扭傷而受到傷害斷裂,除非受傷嚴重到達踝脫臼程度。
第一級:是最輕微的,只有少數的韌帶受傷。症狀是在受傷的部位出現輕微的腫痛或瘀血現象。一般1至2星期會痊愈。
第二級:有比較多的韌帶受傷。症狀是受傷部位會出現較明顯的腫痛及瘀血現象,很難短時間內痊愈,一般需要1至2個月。
第三級:這是最嚴重的受傷,整條韌帶撕裂。不僅局部會有明顯的腫痛及瘀血現象,更重要的是那條韌帶會喪失功能,經常出現不正常的關節鬆脫或不穩定的現象,很容易再次受傷。常見的後遺症包括退化性關節炎或足踝關節習慣性脫臼。
P (Protection,保護): 受傷的肢體以支架或充氣式護套、石膏包紮保護,以免再受到碰撞,且暫時不宜踏地負重,可持柺杖幫助行走,避免再次受傷。
R (Rest,休息): 受傷的部位踝關節需要充分的休息,使患部不再遭受外力。
I (Ice,冰敷): 受傷的踝關節以冰敷治療,可在受傷後48小時內進行,每次冰敷時間約20分鐘,每次間隔3小時,冰敷降低神經傳導速度,可使血管收縮,減少踝關節的出血及滲出液的現象,受傷後及早冰敷可明顯減少腫脹,復原時間也可縮短。
C (Compression,壓迫): 受傷的足踝關節以繃帶包紮,使受傷區的出血腫脹減少,唯施行此處理時須注意包紮的力道與鬆緊程度,絕對不可因包紮過緊而影響到下肢的循環。
E (Elevation,抬高): 抬高患肢,將患部抬高以利血液可以利用重力回流心臟,所以患部都要放在比心臟高的位置。
消腫鎮痛:
June 22, 2020
Related posts :